机械-讲述当代“毕昇”刘美松的活字印刷博物馆梦
第1次听说刘美松是在3年前的报纸上,诗人兼商人的他身无分文游神州。第1次见刘美松是在今年的文博会上,5月17日,深圳中心书城活字与唐诗活动现场。面对1拨接1拨前来拣字、印诗的家长和孩子们,刘美松1脸笑容满头大汗,他请来的两个老师傅和他的团队成员已忙了超过12个小时,面对记者,他用手触摸着铅字印刷的书感叹: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,可以摸得到,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,那是文化的脉络农村拆迁种植地怎么办。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他诗人的身份。6月18日下午,记者来到他丰台城的办公室,听他讲述收藏活字印刷的来龙去脉。第1桶铅826公斤刘美松说收藏铅字印刷的动机产生在2009年,有1次在尚书吧跟朋友聊天,大家感叹随着激光照排的普及,铅字印刷被淘汰,渐渐消失掉了,很惋惜。以后跟孩子们讲古代的4大发明,活字印刷或许都怕找不到对应的实物。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刘美松本身是做印刷的,觉得自己可以做点抢救性的工作。他知道全国各地都有新华印刷厂,不过第1时间想到的还是老家湖北赤壁。有1次回老家,他询问当地的印刷厂还在不在?朋友正好买下了原来的新华印刷厂。他很高兴,接着问铅字的着落,可朋友说,早就当废铁卖掉了。他不甘心,后来找到城北的印刷厂。当时该厂已转换成现代印刷了,铅字被扔在后面的屋檐下,1开始还不让他看,经过周折,被他搜罗出来,他终究得到人生的第1桶铅:826公斤。他后来又发现,湖南有1个铅锌矿厂,那些被卖掉的铅字在这些工厂里被熔解后做了打鸟的铅弹。刘美松觉得心痛:本来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却变成了1种伤害。第1桶铅入手后,刘美松常常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并购买铅字和印刷设备。1传10,10传百,很多人知道他在做这件事并给了他很多线索。渐渐地,1台台印刷机,几架铅字渐渐积攒起来了。当时化肥厂有1个私人印刷厂,里面有1台废弃的印刷机,机器先有,房子后有。买机器可以半夜强拆不知道怎么办,要拿走就得拆房,拆了固然得给人家补房价。从本钱来说,豆腐花卖出肉价钱,但刘美松硬是坚持着拆掉房子给了补偿把这台机器搜罗得手。刘美松的铅字印刷收藏在赤壁打了1个小底子,但他知道光靠这点东西是不行的。所以2010年在他诚信百天走天下的进程中,背后在全国各地打听铅字印刷的机器。在浙江他直接把GPS定位到平阳坑,由于他知道那里的木活字印刷在当代唯一无2,可谓远古印刷术的活化石。瑞安至今尚有近百人仍专门从事活字印刷,还有78位能拿下印刷全套程序的传承人。成立基地铸造养护铅字在东北齐齐哈尔,刘美松发现了10几套字模、两台铸字机还有几吨铅字,当时他身无分文,跟对方砍好价后,派朋友前去收购。雇了车花了3天2夜,从东北将这些老古董运回赤壁。这是他的收藏中第1次有字模、铸字机。要知道,铅字是通过铸字机铸造出来的,如果说之前收藏的只是单个的成品的话,现在他的收藏里终究有了生产成品的机器,这意味着他的收藏中有了再生产的延续性。接下来,山西、山东、辽宁、浙江,钱1点点花进去,越花越多,只要与铅字有关的东西统统买回去。现在他在赤壁有8台铸字机,字有几百万枚,从铅字体系上搜集得基本很完全!从无到有,铅字刚买来丢在农村亲戚家里,后来专门买了1个基地,现在有78亩地,7个人在维修、铸造、养护这些铅字。2012年5月份,铸字机器修复起来,终究可以出字了。刘美松说,每咔嚓1声,就意味着1个字模出笼了,听到原始机械的咔嚓声,很舒服。2012年6月份可以印刷了。在神州大地上已被废弃的铅字印刷体系在古老的赤壁,在机声轰轰中,绝地重生,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。零产出不意味将来没产出1件不可能的事情,终究在刘美松的努力下变成了可能。我不能免俗地问:铅字印刷能力有多少?刘美松答:铅字的印刷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巨大,要1个月,几个月才能拿到1本书。它的转换价值几近是没有。它存活意义在于可以把印刷史的脉络建立起来。
上1页 1 2 下1页